9月4日下午16:00,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党员线上观看“担当教育新使命 奋进强国新征程”2024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。
本次微党课由北京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厦门大学及山东大学、武汉大学的师生党员联袂呈现。他们围绕“坚持教育科技人才‘三位一体’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篇章”的核心主题,深入解读了教育、科技与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意义。通过生动的案例分享与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,各校代表展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,如何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的协同融合与发展,激发起与会者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与期待。

观看结束后,教师党员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。大家一致认为,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,学习这一主题的微党课具有特别的意义。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,应深刻理解并践行教育的新使命,积极参与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,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。同时,也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,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(文、图 /薛泽伟 审核/刘晋云)
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晶:改革征程再响号角,伟大时代又启新篇。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绘制了新的“施工图”。教育兴则国家兴,教育强则国家强,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。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,围绕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,更要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、战略属性、民生属性,做有理想、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薄萧: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应贯彻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”的原则,充分实现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融合发展,而高校思政课则是推进“三位一体”的重要途径。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守住教育之“正”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讲好中国故事,明确核心道理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与世界观。其次应融入科技之“新”,融入科学的精神内核。人无精神则不立,国无精神则不强。要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贯彻科学家精神,一方面,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、工作事迹等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方向;另一方面,将相关科技技术融入教学手段,以契合学生兴趣点,开展实践教学。最后应培育人才之“本”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。作为西安航空学院一名思政课教师,应将航空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,依托校园文化载体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,贯彻落实实践育人、文化育人。